优惠论坛

标题: “廿一岁”入职DC政策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正呆呆    时间: 2010-12-14 09:42
标题: “廿一岁”入职DC政策的思考
[table]. a( J! n& M& Q
[tr][td]ZF将向立法会送交禁止廿一岁以下澳门居民在DC任职的法案(美联社)
5 V; d1 T9 @& l" D1 H( v3 G9 S! w* J. F* Z) I2 b, h8 s& @

" _0 @, R0 u8 q+ A1 }+ n. @2 l, b$ E# W1 v2 {
    “廿一岁”入职DC政策的思考
: \8 y+ C# i! `* |! B: r0 T3 H% [8 T- A7 @) Y; Y! `* A- v
    经济财政司谭伯源司长在立法会作施政方针介绍时提到,ZF将向立法会送交禁止廿一岁以下的澳门居民在DC任职的法案。ZF拟把现行入职DC的年龄从十八岁提升到廿一岁,是希望通过政策调整,促使高中毕业生继续升读大学。
: g1 [: l* x  a* `9 m# }# S  ^' \) W: Z( t/ ?
    近年来,澳门社会一直担忧,本澳青少年受DC高工资诱惑,年纪轻轻即入职DC,不愿意升读大学,长远而言势必影响澳门人口质素。因此,ZF把入职DC的年龄提升至廿一岁,体现ZF的良苦用心。" R) h/ t6 Z2 J. ?

! ^/ W$ w9 G. N0 V9 h4 @# f    政策未必有预期效果; Q# i# J* g$ g1 b; ]+ E! c

" h# j  z3 D/ M. ?9 w8 Q    但此一政策甫一披露即受到澳门立法会前主席曹其真的质疑。在一篇题为“十八岁与廿一岁”的博文中,曹女士认为,把入职DC年龄提升至廿一岁,有违澳门法律原则和法治精神。尽管笔者未必同意曹女士的这一判断,但曹女士对这一政策的质疑,却提醒我们,“廿一岁”这一新的公共政策,也许并不像起初看上去那样简单、完美。
" b$ K1 F; B  ^% x/ b9 q9 v
) O) t! J: d2 C; x, l! b2 q    公共政策的制定历史告诉我们,一项立意好的公共政策,不一定能够带来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产生令政策制定者预想不到的副作用。如限定最低工资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劳工利益,但客观上却可能令雇主减少聘用劳工,从而增加失业率。又如美国规定汽车司机在驾驶时必须佩带安全带,目的是保护驾驶者安全,但调查发现,尽管发生事故後司机的死亡率降低,但事故发生率却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司机使用安全带後降低了驾驶时的注意力。这些现象表明,社会是复杂的,一项公共政策可能引起很多其他方面的反应,从而改变该政策预期效果。, k0 ~0 P* C: b3 ~: V6 U

" m& `. t+ G1 d. k    把入职DC的年龄提升到廿一岁能否达到促使青少年继续学习的作用?这一政策是否会产生ZF没有料到的副作用?面对有可能产生的副作用,ZF是否有配套的跟进措施抑制?ZF在制定或改革一项公共政策时,需作哪些功课?笔者以下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 k/ g8 w: e& w& C% D: S- z

7 k( z! N( r/ h    八成高中生继续升学
8 H: b" B5 o$ ~. X; k! k2 E! C& J5 z3 _8 j
    把入职DC的年龄提升至廿一岁,是基於一个简单的逻辑:澳门青少年受DC高工资的诱惑,无心升读大学。禁止青少年廿一岁前进入DC,就能迫使他们继续升学。事情可能不是如此简单。2 ^6 D5 n6 ~+ X/ Z

" m. I6 i+ {6 Y    首先,高中毕业生不愿意升读大学,真的是受DC高工资诱惑吗?澳门教育曁青年局发布的《2007/2008学年澳门高中教育毕业生升学与就业调查简报》称,2007/2008学年澳门高中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回归教育)毕业生人数为6,617人,其中在2008/2009学年继续升学的有5,211人,升学率为78.8%;就业有822人,就业率为12.4%。在选择就业的八百多人中,有五百多人属於回归教育,正规教育毕业生毕业後选择就业的有338人。在这338人中,选择投身的职业,首五个依次为“批发/零售”占13.9%;“文员”占9.8%;“商业服务”占9.5%;“金融/保险/银行”占8.9%;“博彩业”占8%。将近80%的高中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说明绝大多数人并未受DC高工资诱惑,他们对长远和眼前利益,实际上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且在选择就业的高中毕业生中,实际选择就职博彩业的只有27人。很明显,这样一组资料,并不支持高中毕业生受高工资诱惑而就职DC的判断。2 g& k  u) a$ {7 r& I5 @
( n$ `; T+ A4 k. g" x3 p, @
    选择荷官者不足一成8 o1 ^6 C! f6 ^0 A+ N
0 a9 P- q% r& u+ o8 B+ a, a9 q4 F# ^
    澳门青年研究学会○九年十二月所作的“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与就业意向调查”也支持这一判断。该调查称,95.2%受访学生选择升学;4.8%选择就业。该学会前几年所作的同类型调查显示,在06-07学年中,92%受访毕业生意向是选择升学;约8%选择就业。在04-05学年,选择升学意向的为88%;选择就业的为12%。选择就业的高中生选择到博彩业就职的人并不占多数,特别是在“荷官”这一职业的选择上尤为明显,08/09年度选择这一职业的学生仅占9%。
5 V- t% X5 W# h2 B6 m9 E: F! n1 S0 D. K) N) ?
    该学会的调查还发现,不想读书、学业跟不上,是选择就业的主要原因。在53名选择就业的学生中,因不想读书和学业跟不上的问题而选择就业的有31人,占总回答人数58.4%;因经济问题而选择就业的为13人,占总回答人数24.5%。两个原因加起来,就占回答人数82.9%。
8 F5 }' \8 g4 k
# j0 ^6 h' ]. |+ S( a- p- |9 }6 D5 ]9 }    既然不想升学的主因非贪图DC高工资,且实际选择就业的高中毕业生入职DC的人数并不占多数,提升入职DC年龄所能达到的政策效果,可想而知。如高中毕业生因不想读书、学业跟不上而选择就业,那麽无论入职DC的年龄是十八岁还是廿一岁,他们很可能仍会选择就业。在目前较宽松的就业环境下,他们可较轻松地找到其他行业的工作,只是无法就职DC而已。即使ZF把入职DC的年龄提升至廿一岁,恐怕也无法迫使多数选择就业的高中毕业生升读大学。ZF努力的结果,很可能像在空气里打拳头,完全没有着力点。# @* @: U( z# N0 x! k
$ W# _* ^0 J" U) O
    阻困难家庭改善生活
  w2 ~$ Y  R3 q* r+ D, b- ?7 Y# q1 l: k5 }, S+ _$ w0 \4 O
    必须承认,我以上的分析可能有缺陷,因只是从高中毕业生的人数推断入职DC的人数。可能有部分十八到廿一岁之间的DC职工是从其他行业转工而来,这部分人有多少,因缺乏相关资料,不得而知。且以上所引资料的可靠性,也需要进一步检验。
! n4 b; b! l8 d4 w' J9 Q" u2 e& K& w4 q# i
    但问题在於,如ZF有可靠资料显示,十八到廿一岁的青年在DC就职者,是个较庞大的群体,则提升入职DC的年龄至廿一岁可能会产生更大问题。6 p% i/ Z( F6 `0 L) R# |

- [/ a  n. T  A+ p. N; e% \* N" h    第一,本澳学生到十八岁已完成中学学业,如果没有能力升读大学,也没有机会就业(假设博彩业是这部分人的主要就业场所,因收入明显高於其他行业,把入职DC年龄提升,必然导致一部分人无法就业,或因其他行业工资较低而选择不就业),则他们只有在社会上游荡。在这样一个热血沸腾的年龄,想想看,他们将对澳门治安造成甚麽样的後果?3 c0 L% l9 J0 q) Y. q& D) @

( z' f# z+ e0 B8 y9 P  s0 N    第二,有些高中毕业生因家庭困难无法升读大学,把入职DC年龄提升,可能阻碍他们改善生活环境的机会。受影响的不只高中毕业生本身,还包括他们的家庭。入职年龄为十八岁情况下,高中学生毕业後即有机会进入收入高的行业工作,对家庭是一个支援。如果把入职年龄提升至廿一岁,则显然不利於低收入家庭改善生活。
( y; r) b# J! V4 v  @/ X( Q7 L# y- W8 V( U
    第三,有些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学生,可能选择先工作,积累一定资金和经验後再进修深造。如果执行“廿一岁政策”,则很可能减少这部分青年实现梦想的机会。
& P6 F, o4 f) ^- V2 |) G
1 x' l5 I! P. c1 z9 R* L. J! g    疏导引导解决副作用
& g2 C( C' I3 p6 j7 l9 L% s! E& f: m% _0 ~) m( C+ z+ T
    这样看来,提升入职DC年龄并非一个可简单对待的政策,建议ZF谨慎抉择。首先,ZF必须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十八到廿一岁就职DC的职工数量有多少?未来有多少高中毕业生或未满廿一岁的辍学生可能在DC就职?青少年选择就职DC究竟是出於甚麽考虑?实行廿一岁入职DC的政策後,多少人可能选择升读大学、多少人仍会选择就业?廿一岁入职DC的政策将如何影响低收入家庭?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恐怕需要ZF做许多基础性工作。但只有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ZF的决策才不至於出大的纰漏。
4 D5 ]( V9 s' a; a% L
4 R# a) J  k% q! Z$ H* O    其次,对於十八到廿一岁间既无法就业又无法升学的人,ZF应当制订配套的跟进措施,防止这些人流落街头,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 M% [4 u3 A1 Q0 O; |
& i# J1 b8 ~# E6 b
    再者,如ZF最後决定采取“堵”的办法,实行“廿一岁政策”,也应在“疏导”或“引导”上下些工夫。相对於“堵”而言,“疏导”或“引导”对鼓励青少年升读大学可能更有效。如提高助学金数额,解除低收入家庭後顾之忧;改革贷学金还款方式,若学生顺利完成大学,ZF可免除或减轻还贷义务;提供大学预科教育,或提供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教育等。不过这些疏导办法牵扯到不同的ZF范畴,非经济财政司一司可解决,需要相关部门如教育曁青年局、高教办等的协作与支持。
: C; Z/ U5 i" E* J* T5 z: r& t; \  j$ g2 [# N
    特殊问题作特殊规定
0 w5 q- c9 t% {4 C  S9 K+ r5 x2 S$ P/ M; u
    曹女士在“十八岁与廿一岁”一文中提及,澳门以往所有的法律都把澳门居民成年的法定年龄规定为十八岁,如单把入职DC的年龄规定为廿一岁,则有违法律原则。笔者认为,在制定一项法律时,考虑其他法律的规定,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冲突,完全有必要。但有时候为应对特殊的问题,对某些事项作特殊规定,是可以允许的,也是正常的,在立法中经常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即使在同一部法律中,也常可发现原则性规定与特殊性规定并存;且无论立法规定得多麽整齐划一,在执法时,也要考虑具体情况。所以,笔者倾向认为,不能仅仅以与以往法律规定不同,就认定“廿一岁政策”违反法律原则。
* w/ I: u4 M# M2 w2 x
' q# w6 Z! a- i, ]8 g- k7 r8 c- [8 [    无论如何,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保护青少年,只要不过份侵犯居民劳动权利,就应当是合乎法律原则。ZF如着意推行这一原则,应当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把法案提交立法会,由立法会最後决定“廿一岁政策”应否当成为新的法律,只要立法会以合乎法律的程式通过,就可成为有效的法律,就不存在违背法治原则的问题。但鉴於本文论述的理由,ZF在推行“廿一岁政策”时,应审慎对待,立法会的议员也应当对这一政策进行充分的辩论。毕竟,“廿一岁政策”一旦成为法律,再废除就不容易了。& I; u( Q. m0 T, S

0 }6 x4 O1 ]; [6 r3 j[/td][/tr]/ z# u0 q! N, [, i& m
[/table]
作者: 2181477    时间: 2010-12-14 10:40
晕,吹牛的吧




欢迎光临 优惠论坛 (http://tcelue.ooo/)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