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论坛

标题: PUMP新高,匿名联创谈背后原因(转) [打印本页]

作者: caoch    时间: 2025-9-13 01:00
标题: PUMP新高,匿名联创谈背后原因(转)
9 月 11 日,Pump.Fun 的原生代币 PUMP 上线韩国交易平台 Upbit,让市场再次关注到这个曾经增长最为迅速的加密公司。meme 热潮显然没有去年那般如日中天,但 Pump.Fun 所处的赛道这一年多的发展却「厮杀」的不可开交。( e; P& v+ i/ ^3 j, G1 A

  A  ?. F  c6 N/ x也正是在这轮「热度降级、竞争升级」的环境里,Pump.Fun 的产品与资本策略变得更具辨识度,本期播客内容是 Pump.Fun 的匿名联创之一 Noah,这是他第一次以播客的形式公开发声,既是为回应外界对 Pump.Fun 代币上线、回购机制等战略动作的疑问,也是一次团队沟通策略的转折。他希望通过更直接的对话,展现 Pump 的内部视角与长期愿景,让社区和潜在用户理解,这家公司并不满足于被标签化为「meme 发射平台」,而是在尝试以产品驱动的方式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 I0 E* ^' }; F. a& E' W  C* q$ S& m+ c8 D* W6 B8 Z2 o
九次创业才有 Pump.Fun,Coinbase 是个失败的公司  D- r2 r) ^8 i
Delphi Digital:大家好,很高兴各位来到这里。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特别的嘉宾——Noah,他是 Pump Fun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 f/ R: f& e8 g( X
' k8 z# _* E# I3 \' ^Pump 去年上线,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市场,数据表现非常疯狂。到第四季度,他们有过一次备受期待的代币发行。今年年初又融到了一大笔资金,代币先是大涨,后来回落,目前价格大约在 ICO 水平上方 10% 左右。从市场份额的角度看,他们曾经是绝对的头部发射平台,中途一度被 Bonk 抢走了风头,但此后又重新夺回了份额。* j' u+ x. w+ K5 _! _' l
# r! x: y% V9 d- s* z# K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他们过去一个月的收入大约在 5000 万美元左右,而这 5000 万几乎全部直接用来在订单簿里回购代币。这种趋势还在持续,这也是吸引大家关注的核心原因。在一个没人会说市场环境「繁荣」的当下,他们依然能做到这种规模的买回,按年化算下来就是 6 亿美元的回购量。所以大家都很期待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他们手上有大量资金,也有长期计划,关键是要理解他们打算如何部署这些资金、如何扩展平台。
1 i6 b( `6 }$ Y
- C% U$ E" E& \$ @% ^Crypto Twitter 上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Alon,但其实和 Noah 的交流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 Pump 在加密行业中的角色,不仅是它如何在行业内部成长,也包括它如何推动整个加密行业的发展。所以,Noah,非常期待先从你的背景聊起,你是怎么最终把人生都投进 Pump 的?4 J4 L4 u* K' t, `

3 q  }7 @( n$ Z- @+ c! RNoah:我想有些人可能更多是从投资这一侧认识我的,这也是我主要的角色,所以平时我的面孔和身份相对比较低调。. ^% n# @' g( L2 ^; `) p

9 H# B! u  h& o3 o3 Y不过我们觉得现在是个合适的时机,可以更公开地谈谈产品,带来一些不同的内部视角。因为很多人提到 Pump,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 Alon 在 Twitter 上的形象,以及我们的企业账号。那个账号确实做得很不错,会分享我们的计划等等,但它面向的受众毕竟有限。而我今天想讲的,是 Pump 未来不仅仅是当前「Trench」生态的一部分,我们真正希望把这家公司发展成什么样。5 r' Q; t0 T+ n% _

3 H& O' E+ t1 c. X3 T9 T0 {很多人觉得 Pump 就是个小团队,背后人不多。但事实上,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有三位联合创始人:我、Dylan 和 Alon。而如今在 Pump 平台直接或间接工作的团队人数已经接近 70 人了。我们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团队,并且还在持续招聘,希望在竞争上更进一步。
, u8 W8 b7 V# r5 t$ I
/ R0 ]6 h. E1 [6 Q! g关于我的背景,其实说实话,我几乎没有什么正式的背景。我、Alon 和 Dylan 都非常年轻。我在 19 岁的时候创办了和 Pump 有关的一家公司。在那之前,我基本上就是上过高中,在大学读了大概六个月。16、17 岁开始,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和加密货币有关的事。- h' b& B7 D4 V5 W* r) ~# b( E3 h
/ Q7 P' P" n! z+ ^4 W* ]  C$ x
一开始我接触的是挖矿,当时在高中宿舍里,房间温度被四块 GPU 烤到 35 度。靠着每天大概 10 美元的挖矿收入,我逐渐进入这个领域。我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是做 Discord 社区的版主,当时我想尽快找到能让我接触用户、接触投资人的方式,所以很快就加入了一个叫 SoJava NFT Pub 的项目,它想做成一个 NFT 的期货交易所。2 R0 E( o* @8 w+ W6 ]- [+ i
( h" b4 \/ {8 e- @' G7 L
我记得你们可能认识 Joe,当时我们聊过这个项目。那时我大概 18、19 岁,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和 Alon 一起合作。我还建议 Joe 把 Alon 拉进来。Joe 人很不错,他现在还是我们平台的天使投资人,很有意思地见证了整个项目的起步。3 `2 P4 \* l& f' f* |( r8 d" a! n
; O! @- B6 P% K" j. t% o- F( s+ {
之后我依然抱着「要找到能做成事的东西」的心态。我通过 BD 认识了一些人,也在会议上积累了一些人脉。后来我决定离开 NFT Pub,开始新的尝试。最早还是在 NFT 领域,当时我们的思路是能不能做一个真正面向消费者的产品。那是两年多前的事了。我们尝试了不少东西,但当时的基础设施简直一团糟,几乎没有真正被用起来的东西。
/ ]8 H% J: v- Y( k- _% E) b8 N9 B. N: Q* H" v/ o' C$ U0 _) \! V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 Daniella 的 MIM,虽然很多人后来对他评价很差,但至少他做的东西是有人用的,MIM 被大量用于杠杆交易。再比如 Terra Luna,尽管结局对很多人来说很惨,但 UST 当时的确是数以百万计的人在用。对我来说,这些案例的启发是如果要做,就要做一个真正能被成千上万、甚至上千万用户使用的产品,而不是仅仅靠一些虚假的叙事或者名校、VC 背书来忽悠大家。" W9 r( `: m% Q
' h3 g! {: S  A* M" C. |1 t
我们的目标一直是做一个能被广泛使用的产品。如果真的能实现这一点,我甚至希望未来能完全退出这个行业。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密世界走得并不好,它需要真正的改变,才能发展到足以改变行业格局的规模。
; n- |) I+ f  u; ?8 f( Y
3 e0 W8 M" D7 |# n# p1 e. YDelphi Digital:我其实挺好奇的,你们最后选择做 Pump 这个产品,是因为它最初的定位就是要防止「跑路项目」,算是给市场提供了一个服务。而且它很快就找到了产品市场契合点,不仅在加密圈里,在圈外也一样。我想问的是,你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为什么你们认定 Pump 是那个「杀手级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哪些收获?包括代币发行前和之后,因为我们自己在顾问工作里也经常看到代币一旦发出去,就会变成一头全新的「野兽」。它既能成为点燃火焰的燃料,也可能在某个阶段变成干扰因素。所以我挺想听听你们怎么看待产品在代币发行前后的不同阶段,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的变化。; ?' P" L& z- I( S) r3 f
5 L$ q" I6 n4 q- H7 Y9 K' B; i
Noah: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已经讲过几次这个故事,但我觉得大家真的需要明白,真正做到 PMF 有多难。放眼现在市值前 100 的代币,真正达到 PMF 的可能也就十五个左右,其余的基本都带点骗局成分。
0 g" q: K: Y- H+ U
. q) q" C8 n* n+ P8 r4 o我们能走到今天,其实是靠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自从创立现在运营 Pump 的公司以来,我们尝试过八九种不同的点子。比如我们做过一个 NFT Launchpad,它的机制和现在 Pump 的逻辑有点类似;我的联合创始人还做过一个 NFT AMM;我们也试过为内容创作者融资的模式——比如一个 TikTok 创作者可以提前出售自己未来 5% 的收入,并把它代币化,但这个模式失败了。我们还试过做给加密审计员用的收入分成机制,有点像职业扑克玩家卖掉自己部分股份来降低波动性,结果也不行。* c- x9 M# d8 B/ k; M: ?$ I; G( s
) C- c8 |0 g1 t: |
后来我们还尝试过 fork FriendTech,做过「吸血攻击」FriendTech,甚至去试水 meme 币的玩法。这些项目一个接一个,但当时我们没融到什么钱,不像其他公司能拿到上百万美元的融资。我们只有几个非常忠诚的天使投资人支持着。于是我们只能一遍遍试,过程非常艰难。你投入几个月时间做一个产品,发布后推到社区,结果没人理会。发个推文,大家看一眼就觉得「这啥玩意儿?没兴趣」,然后直接划走,那种挫败感真的很重。
$ W  e) r, `( g5 ~& b  y- s
: }7 g9 U0 X4 {) S直到第九次,我们才用 Pump 成功「撞上」市场。
  y! {( g$ ]2 d- c" Y1 m. _  |) t' u: B7 |) Z
回头看很有意思,因为我们现在还留着一些旧项目的原型图。如果你去对比,会发现 Pump 就像是我们所有失败产品的「拼贴」。NFT AMM 的界面设计和 Pump 现在的 UI 很像,内容创作者融资的逻辑也在 Pump 上得以延续。可以说 Pump 就是把过去的失败「揉」在一起才诞生的。所以最大的收获就是一次次失败,直到碰上对的东西。我们现在做产品时也依旧保持这种心态。
$ A: N' R% N" Z$ r: F1 d* L
+ D* E5 ]! p, O: v( q' W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不断试验。过去一年半里,我们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方向。而说句实话,不是自夸,但如果你真正去看加密行业里发生的事,会发现几乎没人真正做创新。
7 B6 g9 p6 U0 s  N4 x+ c  p
* h3 ?- K4 [( S( k- a6 k! y- N想想看,这些年加密行业里真正有人做过什么?除了再造一个 PerpDEX,或者再发一个换了点机制的稳定币?而我们做过直播、做过聊天、做过社交功能,甚至开发了一款移动端应用,现在已经有几十万用户在用。; @0 _2 t3 r  U2 @4 e
5 w& @# |/ _6 g3 r0 A3 Z8 @
诚然,这些功能在中心化交易所世界里不算独特,但你回过头看整个加密行业——在我看来,到现在还没有一家真正算得上成功的加密公司。比如 Coinbase,我真的不觉得它是一家好公司。Brian Armstrong 到底做了什么?本质上只是第一个把比特币钱包产品化的人,结果就被时代推着走了。
9 o) c) ^) \" z; ?8 Q, }5 z
/ m1 R# C& R9 F! n( ^' N8 ~很多人需要意识到一点,加密行业里大部分所谓的创新,其实陈旧过时,缺乏真正的突破,没能推动我们期待的未来。而我们做 Pump,就是要不断冒大风险,去尝试那些能推动市场份额扩展的东西——不仅是在加密行业内,也要走向行业之外。; P& A3 J* _$ D& j" w

3 ]* u, @* \1 ]# A# h( `再看加密圈的头部公司,我觉得 Tether 确实是一门了不起的生意。但其他公司呢?它们的上限也就是一两千亿美元。放在全球尺度来看,这些公司其实都算是失败的。
8 p. u! w! N# e9 X/ S. l
) _3 Q: p# o6 \# \对比一下 Facebook/Meta,市值 2.5 万亿美元,或者沙特阿美、特斯拉,这些公司是真正对全球产生了影响。而加密公司这十年来基本没做出什么真正改变世界的事。依我看,大多数大型加密公司能长大,其实靠的是比特币本身,而不是它们的产品。" N- b, H# c" g4 z& u8 x
! ]% `1 W1 V# d+ i* w$ g
如果 Coinbase 当年只是把融资的钱全买成比特币,今天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可能不会比他们实际运营业务少多少。没错,你可以说他们让比特币更易获取,算是推动了民主化,但事实是,很多加密企业只是「挂钩指数」,靠大盘涨水涨船高。所以我们真正想做的,是跳出这个「加密矩阵」,去尝试做一些没人做过的事。
; F% w8 N$ k. z$ v9 a( J7 Y" t, K" h6 N. V6 Z4 W
Pump.Fun 的创作者经济
2 Q4 o& t! y, s/ Q, b9 JDelphi Digital:说到你们最近为实现这个愿景推出的新动作,你们刚上线了流媒体功能,准确说是增强了创作者的费率机制。最显著的变化是你们提高了初始绑定曲线和市值早期阶段的费用比例。但这些新增费用并不是你们收走,而是全部给了创作者。
- Y, U* x9 Q7 M0 F/ E7 v
& o% v9 l' N3 P从交易者的角度看,这 1% 的费用在代币每隔几分钟就可能波动 10% 的环境里,几乎没什么影响,不会阻碍他们的操作。但对创作者来说,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你们之前展示过一些例子,在新的费率机制下,创作者的收入可以比过去高出 10 到 20 倍。数据也很惊人,在新机制上线的第一天,就有 240 万美元的费用直接分配给创作者。- N" T1 M2 {$ i2 Z
5 ?( V0 G" Q; ]% |3 c+ z/ }
所以这既有了漂亮的总量数据,也有了自下而上的故事:一些原本直播没人看的小创作者,现在哪怕只有几个人在看,也能赚到相当可观的收入。我想听听你们对此的看法,以及未来的规划。
6 F, ]# g1 s! k, [# t. z/ D4 m3 [2 y/ x) B0 C
Noah:我想先说一点,大家已经在创作者板块看到了一些成果,这只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但对于那些觉得 Pump 只是一个 meme 币发行平台,或者只是专注于 meme 币的人,我希望你们能退一步,真正看看这个产品到底被用来做什么,以及是谁在使用它。$ N; H: O. i% U5 b
* u! S3 S% m) ]2 b6 K8 [
我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Pump 的用户群体很多都是年轻人。我的观察是,加密世界其实分成了两个市场群体,一类是 30 岁以上的人,他们已经通过比特币、以太坊,或者 Polkadot 之类的项目赚到了一大笔钱;另一类是新一代用户,大概 16 岁到 18-24 岁的群体,他们正在进入加密世界,而他们恰恰是推动 Pump 的主要力量。
/ p# u. Y) j. l" Y9 ^$ e; Q9 u  S! S+ ^
我们从来不是想去做一个「meme 币平台」,这从一开始就不是目标。我们想做的是一个可以让一切内容都能被交易的平台——短视频、直播、YouTube 式的视频内容、推文等等。. B0 l% \' P) N

, C0 [. g0 Z. J* S0 p$ [设想一下,互联网上的每一条内容都可以被投资、交易和分享。而我们发现 Pump 的核心特征在于它本质上就是一个社交型产品。你在平台上发行一个代币,或者谈论一个代币,这个代币就会因为讨论而上涨。同样地,任何内容只要被人谈论,就会把更多人吸引进来。最初我们以为创作者拥有自己的代币就足够了,但他们必须卖出代币(比如卖出部分 YouTube 视频代币)才能赚钱,这显然不是理想的路径。8 O3 `9 ~1 A, i/ U
& ~! o- [, ]( V/ ?) X# S" p4 q
在这个世界,特别是高速发展的科技创业领域,产品必须比竞争对手强 10 倍、甚至 100 倍,才能真正取胜。我们计划挑战那些大型社交媒体公司的方式就是,如果你在 TikTok、Instagram 上直播,即便你有 5000 个粉丝,每个月的收入可能也就 10 美元、20 美元、50 美元,这远远不够生活。而在 Pump 上,我们从一开始就设定了机制,让内容创作者的收入可以比传统社交媒体高出 100 倍。除了代币逻辑之外,最近推出的创作者费率机制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z5 J9 r) f& a, t# t0 b
1 c, v/ I! J; Y% v. G3 V6 i6 R
我觉得我们可能正在接近创作者赛道上的「逃逸速度式 PMF 时刻」。就在昨晚,我在 Pump 界面上看到一个主播,只有 20 个观众,直播才开了 8 分钟,是他第一次在 Pump 上开播,但已经赚了 300 美元的费用。这让我非常震惊,但同时也在意料之中,因为这正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设计的结果。
2 h$ p  i2 o: `2 Z8 s; ^/ M6 I2 I9 h+ w1 t2 W8 V& q  p
如果你去对比一下,一个在 Twitch 上第一次开播、只有 20 个观众的主播,一个月可能只能赚 50 美分或者 1 美元。而在 Pump 上,同样 20 个观众就能带来 300 美元的收入。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在收益上直接就是 100 倍、300 倍、甚至 600 倍的提升。创作者在 TikTok、Instagram、Twitter 等平台上最关心的是什么?当然他们关心受众,但最核心的还是经济激励。我们要打造的世界是:创作者在 Pump 上不仅能赚钱,还能借助网络效应触达更大的受众,从而吸引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者加入。
+ D; C9 ]4 k/ e5 w- W4 u* M
' T; h2 Q- i& U. M: e5 I这就是我们在这一方向上的规划。目前的新创作者费率机制只是早期版本,我们还会不断迭代、优化,使它更适配大众用户。一旦完成这种调整,它将释放出非常独特的价值。现在我们已经上线了移动端应用,这会让产品传播得更快。同时,我们还做了内置私信功能(DMS)——我还没见过哪家加密公司会在产品界面里直接加入私信。) c$ B6 N) K% s9 I$ A' r

. \$ d* }9 g1 [- ?% p我们从一开始的思路就是如何在产品里加入社交属性?为什么?因为如果你看 OKX、BInance、Bitget、Coinbase、MEXC、KuCoin,它们其实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东西,UI 界面就是 2017 年 CZ 那套的换皮版本,产品上毫无差别,大家拼的只是营销。
& k4 m8 c) n2 f2 m; n7 b
# I: |  o. N: m2 m, ]4 h0 x而真正要成功,必须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苹果的口号是「Be different, not better(与众不同,而不是更好)」。如果用户来到平台的理由,不是因为某个网红喊单、也不是因为广告,而是因为朋友在这里聊天,你关注的人在这里创作内容,而且你还能和内容产生交互、赚钱,这就是一个全新的护城河。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而我第一次看到 Pump 上的「直播画面 + 实时价格曲线」联动时,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形态,我真心相信它会席卷全球。
- q$ m$ B( r# n' ^2 M% ?/ t$ F1 V/ o* J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其实是一个混合体,把 TikTok、Robinhood、Twitch 和 Pump.Fun 全部揉在一起,形成一个超级应用,让 Z 世代的用户能够在这里一边交易,一边创作和消费内容。! U  }) W+ @+ W4 v2 `& I
) g( y# c- v: N! f, h) U7 i
因为如果你去和我这一代的人聊聊,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没有被工作完全占满的人,花在 TikTok 上的时间真的特别多。很多人一天要刷上八个小时 TikTok。我觉得光是这个数字就已经挺吓人的了,甚至有点难以置信。但一旦你在这个基础上再叠加一个金融层——也就是说,你不光是花八个小时看内容,还能把这些内容交易起来,甚至对每一个内容都进行金融化投资,那我觉得这会产生一些非常特别的东西。9 |& ^4 ?$ _) x3 p
( R5 [9 Y6 r) O
Twitch 它本身都不是一家盈利的公司,这就很疯狂了,这么大的公司,放到全球范围看,估值大概 480 亿到 500 亿美元之间,这是市场的估算,当然它被亚马逊收购了。但如果你真的去深入看,本质上可能只是帮 AWS 拉账单的一种方式罢了,真正的价值并没有多少。
% u2 `  C* w2 d6 ], f5 b9 `/ L5 V2 w( [: ~1 U
Kick 也一样,它根本不赚钱,本质上就是用来给 Stake 输送资金的。所以当你真正去看世界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挺畸形的,很多公司并没有赚到多少钱。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 Pump 很酷,因为它真的赚钱,而且利润率也非常高。; b4 n& \' c  V* e8 A- @1 b
' H: w: Z( B( w1 C
Delphi Digital: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值得深入聊。比如在 ICO 热潮的时候,很多人关注的点是,这些团队手里有差不多二十亿美元现金,然后他们就要盯上流媒体行业了。可听你这么一说,反倒挺有意思的,因为你们的目标甚至都不是 Twitch 或 Kick,对吧?它们本身就不是值得追逐的盈利性公司。
2 L2 f0 W! d" b; k9 O5 A/ e9 I5 X! F8 j6 E0 B; x, H
让我更好奇的是,你们好像并不是要去花很多钱签下那些大主播,比如 Kai Cenat 或者 Aiden Ross 这种,花一大笔钱却几乎没有投资回报。你们的重点反而在另一端——那些还没什么名气的创作者和主播,让他们现在有机会获得观众、赚到钱。你们是怎么考虑流媒体在你们战略中的角色的?比如说,在你们想要干掉 Facebook、TikTok、Twitch 这些大平台的目标里,它处在怎样的位置?还有就是你们现在代币已经上线了,接下来近期最重要的战略重点会是什么?4 O/ C2 @5 P5 D3 R( ^9 E: Z# N

3 |; h% d* D3 W: f5 D0 s, ?Noah:首先我想强调一点最好的产品永远会胜出。比如说 Airbnb 的故事,Brian Chesky 创办了 Airbnb,但在大约 2007 年逐步扩展到欧洲。可那时候,欧洲有三兄弟(我记不清名字了),他们做了一个 Airbnb 的「复制版」,结果在欧洲的市场份额甚至比 Airbnb 还大。于是 Chesky 开始慌了,打电话给朋友们商量要不要把对方收购?要不要采取一些措施?据说他还打电话给 Mark Zuckerberg,对方的建议是别管这些,不用去买他们,最好的产品总会赢。
' A  |2 S/ g  [$ n; d
. `1 L4 e9 P8 l" `, p4 A) \& F# X' R我觉得这就是规律。如果你的产品明显优于竞争对手,用户最终会转向你。所以我认为首要的事情,就是把 Pump 打造成一个「产品驱动」的公司。我们必须极度关注用户在做什么,不断收集反馈,和用户交流,理解他们的痛点和关切,然后针对这些反馈快速迭代。只有这样,才能让直播这一部分业务真正独立跑通。" x! M, R8 W5 G( o+ Y6 N7 z4 h
( A* f( S9 f0 P4 R# T
关于大主播这块,我们当然也在考虑,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我们最近花了大约 50 万美元采购了一批「主播入门套件」。里面包括摄像头、显示器、键盘鼠标等设备,用来帮助新人开始直播。如果你们联系我们,通过筛选,我们就会把这些套件寄给你。因为我们不想花大价钱去雇现成的大主播来制造内容——真正关键的是产品能否获得 PMF。8 ^0 y  x  X4 {% |
4 n4 i0 b" x+ q, v
回头看看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Netflix、Amazon、甚至 Twitch,它们并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而是靠口碑传播——朋友告诉朋友。所以我们现在的精力就是要扶持第一批内容创作者,给他们工具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自己产出内容。这样才能把最初的用户群体真正建立起来。% A6 b1 O- u1 h, X1 N; D8 G4 G

" W9 U5 t0 K# x. s2 w我们现在的逻辑是如果有主播在 Pump 上能赚到比别的平台多得多的钱,那第一步,他们就会被吸引过来,在这里开始创作内容。然后这些创作者本身在 Instagram、Twitter 或者其他社交平台上已经有粉丝,或者有朋友,他们自然会把这些人带到 Pump 上,让他们也来这里消费内容,这时候网络效应就开始启动了。无论是小主播还是大主播,其实都无所谓,只要他们发现产品更好,就会慢慢把人带过来,规模就会逐渐扩散。( i! V# _6 U5 \
* r4 v( @4 C3 x, o4 p! R  Y
对 Pump 来说,目标很明确,当越来越多人积累粉丝、创作更多内容时,逻辑始终是一样的——内容越多,就会产生更多代币;代币越多,就会有更多交易量,因为市场上会出现更多高质量的代币。这样一来,这些主播不仅能带来新的主播和创作者,还能带来一批全新的受众群体——这是其他加密公司一直没能触达的。比如说,我从来没见过有人会因为 Coinbase 而去看 Kai Cenat 的直播。. S8 f% _' g# C3 l% D

. O( O, W$ k2 D6 D还有一点,用户在金融类 App 上的停留时间其实很短。比如在 Bybit 上,你可能会看看仓位,随便翻一翻,但平均时长并不长,所以很难实现真正的变现。相比之下,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人们每天是按小时在刷的。可是你在 Coinbase 上可能就是打开看一眼。
' G( @+ o0 ~8 Q5 m7 H- Y( h0 n% O; @% t: G( X7 P
所以我们真正的重点还是 PMF,先让主播们进来,然后去带动更多内容创作者,形成不断增长的循环。即使只有 10% 或 5% 的观众最终转化成交易者,也会推动整个市场扩大。而且这些人很多之前可能根本不知道加密货币是什么,但他们因为内容而进来,用了产品,结果发现很好用,慢慢就留下来了。
" D% J: ~: F8 G2 ^3 h" C/ R' N1 a
) u. G) s; Y/ t2 v4 K/ N* nDelphi Digital:我觉得你们特别强调内容这一点很有意思。在 Delphi 内部这其实是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比如我们有不少同事很看好 Zora,他们的目标和你们差不多,但方式几乎完全相反。Zora 是从内容出发,再把代币附加到内容上;而你们是先有代币,再围绕它去催生内容。. {% {7 ^) Z5 Q4 P  u6 y' l

: `' L4 T2 Y* j3 A& q1 b8 q所以我挺好奇你是怎么看待你们自己的模式和 Zora 的模式的。就我个人来说,时间越久,我越觉得这个想法有道理。因为现在我们其实很容易就能控制自己的饮食,比如吃什么、怎么搭配都行,但「信息饮食」却是最难控制的。我刷 Twitter 时间线时,如果能刷到一两条有价值的内容,就得忍受几百条无聊的帖子和垃圾信息。我觉得像 Pump 或者 Zora 这样的东西,反而可能帮助筛选出更有价值、对我更相关的内容。2 O0 x: U5 w& {1 D

0 m; g  V3 }" h1 U+ z) t  G" F  U3 d1 tNoah:对,因为金钱最终会指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管它是因为足够「爆款」,还是因为信息本身的价值。我自己其实已经把手机上所有社交媒体都删掉了,因为我真的不喜欢这些东西。它们会把你的精力都吸干。那些无休止刷屏的人,在我看来是最糟糕的状态。如果真的要这么做,那不如让它至少能带来一些经济回报,而不是纯粹浪费生命。7 U3 c) r3 E3 J: [' i2 M

& `. J0 b' r! r* ]0 e* S: j+ j至于 Zora,我觉得他们团队很棒,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在探索一个不同的细分领域,我不认为我们之间是竞争关系。但我一直强调的一点是你必须专注于当下的用户,而不是未来的用户。我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也犯过类似错误。Pump 最初上线时,我们一开始就想直接冲击社交媒体层面,但跳过了很多必要的环节。现在我们在战略上已经做了调整,更多是聚焦现有用户,再逐步把他们带入下一阶段。
$ l8 I- x" p. X" O1 V* t6 n$ R
% R! n: ~; Z% n) a. _如果你去看世界上最成功的产品,比如 Instagram、WhatsApp、Signal,甚至 Google,其实从诞生到现在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WhatsApp 从十多年前到现在,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产品,只有一些非常细小的改动。但就是这些细小改动,让它突破了用户的「逃逸速度」,从一千万到一亿,再到十亿。比如支持多语言、群聊人数上限扩展到上千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更新,却能让产品一路飞跃。
: Z9 r8 r2 y2 _7 A  f) u  l7 }8 ^( f
所以我们对 Pump 的思路也是一样,服务好现有用户,然后不断做小而精准的改进。比如我们今天刚推出的「创作者奖励」,就让平台的直播数量瞬间提升了五倍。因为这种微小的优化,立刻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 T. k" e2 E9 r* r; Y; A' z! q# j
很多人会仰望 Instagram,觉得他们很厉害。但其实他们大部分是在复制,复制 Snapchat 的故事功能,复制它的私信,再复制 TikTok 的短视频。看似拼拼凑凑,但底层产品架构从没变过,只有小幅更新。归根结底,这才是最好的路径。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微小的改动,就能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 k9 y* Q, U" z. O, ]" N& U
; U% K2 k( o8 \+ |2 R/ E
Twitch 现在大概估值 500 亿美元,他们在任意时间点的同时在线观众大约在 7 万到 9 万之间,这是我过去四个月看到的数据。而 Pump 的直播峰值,即使到现在,我们也能做到他们用户基数的 3% 到 5%。如果你随便做个「餐巾纸算术」,再把估值和增长潜力结合起来看,这就会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Y% X  y5 s0 k) P
# u& N" F& ]  M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坚持「产品优先」的思路。你要不断迭代、慢慢成长,而不是企图一步跨越。你要让用户和观众随着产品一起成长,而不是反过来。4 S- U: ?$ `8 p1 \! l
& \& \" m" b: `+ |- F
Delphi Digital:我挺好奇那些迁移过来的主播,他们的行为模式是什么?你们预期他们会怎么做?比如说,他们是只发行一个代币,把它做成一个有吸引力的东西?还是会做一些不同主题的尝试?
! P% E: q6 p1 L6 }2 X# P/ t4 p0 y. J& j
Noah:我打断一下,这点很重要,我们不会去强行规定用户行为。就好比 Elon 如果真的收购了 Twitch,他也不会要求大家必须发关于选举的内容,或者必须上传什么电缆之类的视频,对吧?
% h! @7 L4 J8 a4 D# K9 Z
7 z* `6 B1 o9 I: _2 V社交平台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你要让创作者有完全的自由选择。它更像一个沙盒,大家可以自由发挥,自己创造、自己创新。这才是最神奇的地方,因为没有人知道它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这很像 YouTube 早期的故事,它自带一种魔力。而 Pump 本身也有类似的特质,比如我还记得有个用户用纸托着下巴跑过来,这种完全独特的内容在别的平台上不存在,却能催生出一个全新的细分领域和使用场景。+ t* S; I: F8 F9 O4 Z
$ R4 I+ O3 W. m
所以我们的逻辑就是,把「沙盒」搭好,让它自己生长。然后我们再观察有人这样用,有人那样用,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投入更多资源去支持他们的目标。
+ Y+ b& _2 P" u2 d
. p: q( ]5 v# M, |6 |# _举个例子,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之所以做直播功能,是因为我们特别关注用户。当时我们发现用户会在 Telegram 的语音频道里一起看开发者的直播。那为什么不把这种场景直接整合进产品里呢?这样就能在平台内部增强社交连接。
8 X) \' P+ O/ L
/ t: v4 q) ^  i$ N再想想,加密行业里每个人都在用的 App 是什么?Telegram。它的使用频率甚至比 Binance 还高。那如果我们能基于 Telegram 的习惯,找到一种有效的变现方式,就能把交易和社交网络结合起来。; |" _/ ~" O) m/ ~% E: O$ N

2 H; O0 i8 j0 a* V3 H$ ~4 p/ o这点对你们这些 VC 或者 LP 来说,应该也很有共鸣吧?你们无论谈大单小单,其实都是在 Telegram 上沟通的,对吧?Twitter 更像是一个「公共广场」,大家在上面说说话、互相碰撞;但真正的朋友、合作伙伴、业务关系,全都在 Telegram 上。所以,如果能为加密用户在 Telegram 上构建更原生的体验,会非常令人兴奋。
7 i" Y2 O3 c3 \" B$ ?& T, I/ _, [/ C9 U' g0 z& ?6 q
比如现在 Telegram 上的那些机器人,大多很粗糙,也不好用。但如果我们能打造一些真正为交易员、为加密用户量身定制的功能呢?比如一个专门的应用,帮助 VC 投资更大的项目,或者更方便地参与小币种、Pump 的投资,把这种社交体验和交易体验结合起来,那就会很有意思。# m9 f9 a/ o; I
; ^1 n0 [' {0 @4 E
为什么 Pump.Fun 的 ICO 参与机构这么多?
) J9 b. h5 }% j7 r2 E( N* hNoah:另外,我还想顺便聊一下 Pump.Fun 的 ICO,很多人会问为什么 Pump 要和这么多不同的合作方一起做?为什么会有某些大机构参与?这些背后其实都有完整的考量和流程……
# q: o: x" T0 {2 A
7 i6 V- ^2 x2 b+ W  [* `现在我们想做的就是打造一个能真正「去垄断化」的发行平台,打破目前市场上的单一格局。现在如果你要发币,选择的路径有限,大部分都依赖那些大型的代币发行平台。但我们未来一定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去搭建一个平台,让你能在 10 个不同场所同时发币或者做 ICO,整个过程就像一键下放权限一样,极度简单易用。这样我们就能在这一块和 Coinbase 这样的巨头竞争,这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W% a" Z. z  W4 i$ j
3 I8 M. J8 N7 Q$ X* l
我可能有点跑题,但说到 Pump 的发展方向,如果你看现在的产品形态,会发现只要用户已经在我们的界面上,他们在这里活跃,我们就能产生巨额收入,并且积累大量资金来支持各种实验,这才是令人兴奋的地方。. V  `# f, b# i% K2 {& P

# B9 w, m5 a. u* g' Y9 q# Y很多人可能不知道,Pump.Fun 已经把超过 16 亿美元的 Solana 锁进了 LP 池子里,这些资金是永远无法提取的,因为它们都打进了主网的销毁地址。也就是说,即便 Pump 上所有代币都归零了(当然这不可能发生),依然会有大约 15 亿美元的 Solana 永久锁定在这些池子里。这显然对 Solana 的价格有不小的支撑作用。! e6 k( i& s8 e0 ]
6 ^- t( h7 T9 f- A2 Z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而且,如果你再看 Pump 上这些代币的交易量,不管是小市值代币还是已经「毕业」到更大平台的大市值代币,日交易量基本在 7 亿到 10 亿美元之间。
4 M+ S3 m! D9 _3 U
0 f: Q+ h1 B4 k& h再把视角放到稳定币市场。USDT、USDC 的日交易量当然非常大,是真正被广泛使用的基础货币。但往下看,比如 DAI,我甚至不觉得它算得上稳定币,因为没有交易量,本质上是一个杠杆产品。9 ]% G& B4 {$ }% J7 H* @3 Q& j3 _

( k8 f; v8 Z. _& o; p. U2 v2 {0 L! w所以理论上,如果我们未来去做自己的稳定币——这可能还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那它完全可能直接进入全球交易量排名前三的稳定币行列。因为交易量意味着使用,而使用就意味着增长。当你拥有一个被几十万、几百万用户同时使用的生态,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出一系列新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出色。6 P4 h4 P3 ?# A8 K% t3 t5 D* n3 n! Z8 M

; D2 F5 F* ^# Z( s1 l) p- i5 J$ }  H( o说实话,我自己还很年轻,团队里其他人也一样,才 21 岁。那我未来二十年还能做什么呢?我们的平台确实已经赚了不少钱,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接下来二十年我要创造什么?我觉得我们的计划是要去打造一个能够在长期、在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公司真正想要去优化和追求的方向。
  n$ Z6 f% H) P' @( W
( D# d7 w( x1 sDelphi Digital:外界有很多传言,说你们可能要做自己的 L1 之类的。我比较好奇的是你们提到过稳定币,虽然这不是现在立刻的核心目标,但它可以作为一个未来能在平台之上拓展的方向或者新产品。那我想知道,你们团队还有哪些认真考虑过的想法?你能分享一些你觉得可以和市场沟通的思路吗?当然我知道外面有很多抄袭者,所以你可能会有所保留。
8 k' N" T3 H- k4 e+ S3 r/ R; u, O+ d- t( _
Noah:当然可以分享。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可能说得有点直白,但整体愿景就是——Pump 要成为加密世界里最有趣的地方。同时我们也想要基本上接管整个世界,这就是计划。所以你们刚才提到的一切,不管是讨论还是猜测,确实都在我们考虑范围内,有的甚至已经在开发中了。  p. a( X. A! y* A5 S) D

* T( D7 o' E& h8 n' h( h* M& C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个东西彻底做大,把加密领域乃至更广范围内的所有产品都吞下去。吸收、收购、碾压——全部拿下。这才是这个产品长期的计划。
5 {2 B9 ]( X/ X, K% O& A
! U: ]4 e: G+ ?' y6 FDelphi Digital:大家另一个关注点是,你们账面上还有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具体打算花在哪些方向?比如之前你们提到过要投入创作者,甚至还设立过一个小基金,专门回购一些代币,可能是为了激励用户、推动活动之类的。我也想知道,你们在并购方面的考虑是什么?更偏向于收购哪类公司、哪个领域,而不是自己从零去搭建?  u9 |) }6 E5 {4 o4 I
/ G& R* }) d  w& l: j+ |" W: U
Noah:没错。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有钱当然很好,很多公司也确实有大笔资金。但花钱容易,把钱花得有效才是最难的。而真正能够长期胜出的公司,是那些能做到「钱生钱」的公司。8 ]3 j$ N- E+ c: r7 ?( P) H: j
7 V" z; E9 P3 j+ e: w
听起来可能有点傻,但这就是最基本的问题。比如说,你花 100 美元做激励活动,如果能带来 120 美元的收入,那才是真正的有效投入。这也是最难落到细节去执行的部分,需要一步步来。: H7 K. n  y! L* \& |) A1 b

  T" s  B( O1 N别忘了,现在我们要对标的平台和对手是 Binance、Coinbase、Hyperliquid、USDT 这样的巨头。他们手里不是 20 亿,而是 1000 亿、2000 亿美元,随时可以用来把你从地图上抹掉。所以现金对我们来说,本质上是一种战略资源,必须用来稳固我们的地位,然后逐步扩大影响力。
: O8 ?3 O! X" W7 J! u" \- x. r6 G2 J
我觉得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说通过收购,不一定非要是特别大的项目,而是那些你觉得收购后能对业务产生实质影响的产品。
, L" ~5 Y+ r: i' q8 a5 }/ G
9 `* U' c# L8 a* s2 J或者你也可以走类似 Facebook 的路线,手里有大笔现金,虽然 Facebook 当时的主营业务并没有赚很多钱,但它靠着 IPO 融到的资金,看到了 WhatsApp 的崛起,看到了 Instagram 的潜力,于是愿意出高价收购。结果就是抓住了下一波消费浪潮,把更多用户转化到自己的生态里,推动产品继续成长。
% ^+ H1 H  J4 K$ {6 E5 _8 c1 \. P$ d# Y6 V0 f9 r
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那种「小而关键」的东西,它可能会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可能是一个独立产品,但最终能纳入我们更大的产品家族。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尝试,比如花钱做各种激励措施,直播激励、专业交易激励,几乎你能想到的都试过。
3 }6 \. S. e9 @. C# r
" f$ r. i6 T' [% M但关键是要做细致的 AB 测试,而且这个规模往往是几百万美元级别的 AB 测试,去验证哪些真的有效,哪些没效果。然后一旦找到热点或者潜在的解决方案,就投入大量资本,把它放大成指数级增长。这就是我们背后的完整逻辑。2 q1 b7 N9 z! l. X0 ~0 s: B

1 b. f6 C$ R+ g5 q7 ]; ]但再次强调,最重要的 takeaway 是资本是一种武器,你必须聪明地使用它。盲目花钱并不等于增长,聪明地花钱才是关键。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冲击 5000 亿甚至 1 万亿美元的市值目标。
% z- T$ S' B* Y1 S; [( Z- [1 r9 c9 Y$ i. h2 x; j4 x
Delphi Digital:过去两三个月里,每周你们应该都有投资方来找你们吧?你们内部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这种事情?  T+ Q+ @  a: U

. G. S/ h; S3 f6 uNoah:确实考虑过。我现在不想说太多,但可以确认这件事确实在讨论范围之内,这是最简单的说法。
2 u# I$ \+ o& ~/ H2 t: E" ^: V  v: ]% u2 Z3 y/ s: d# ^8 T$ K
谈 a16z 拒绝投资 Pump.Fun6 K5 e1 H0 R6 g* `, p
Delphi Digital:太好了。那回购这个话题,你们在过去 30 天大概做了 5000 万美元的回购,主要是因为从最初 ICO 的分配比例,后来调整为几乎把每日收入的 100% 都用来回购代币。之前市场传闻是你们会承诺拿出 25% 的收入用于回购,但几个月后又改了,现在更像是 Hyperliquid 的模式,他们大概是 97%。那未来你们会怎么安排回购策略,有没有可以分享的计划?
7 {/ t, N# W8 H0 Q" i6 O
$ G- t4 w$ Y4 T. j* TNoah:目前总的 Pump 回购金额大约是 7100 万美元,到现在为止大概回购了超过 5.3% 的流通量。最开始平台是按照 25% 的收入比例来回购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近则变成了几乎 100% 的收入都拿来回购。" H) Y" c3 y6 U- a' m  o' d& R/ p

/ y/ K, g, q; q; x我觉得看这一轮周期的成功案例,就能推测加密公司未来的发展表现。比如 Hyperliquid,它通过接近 100% 的收入回购,让代币估值冲到了 400 亿到 500 亿美元区间。
9 u4 n8 p  _5 C, t7 E
: g( D1 q3 F1 B6 ]9 Z2 L8 k再比如 Binance 早期刚起步的时候,它也是拿出 50% 的收入直接用来销毁 BNB,具体机制我记不清了。对我们 Pump 团队来说,我们会去学习这些行业里最成功的平台,它们的策略已经被验证有效,我们也知道哪些行得通、哪些不行。8 E& M: ^+ s) s' a

+ o9 B# s- u) ^) I. W  N% h$ b/ r7 n在我们早期找投资人的时候,我尝试过很多次想要接触 Marc Andreessen。通过不同的朋友、发私信,甚至找各种天使投资人牵线,就是想要和他对话,或者找 a16z 里面的 Andrew Horowitz 他们。当时我们觉得他们是「圣杯级」的投资人,认为只要拿到他们的钱,就能对我们产生决定性帮助。但事实证明,这完全是错误的想法。
  i$ N, ]$ L; v# v2 p% k
% g' v/ ^9 ~' z# {& n' c1 t, y顺便也给所有创业者一个建议,钱就是钱,除了极少数非常独特的投资人之外,VC 的品牌几乎不会对你的业务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如果你只是因为某个 VC 的名气,或者想要给自己贴个牌子去追求他们,那完全没必要,忽略掉就好。这是我学到的第一个经验。我们当时试着去接触,结果他们直接拒绝,不愿意和我们谈,理由就是「你们是做 meme 币的」。/ O' f$ R3 M7 ^7 \8 X* B0 q
$ ?) S/ K% N+ s; ~  D. m
但这点也挺有意思的。一方面,很多传统 VC,老一辈的投资人,他们根本不理解年轻人在干什么。你要是问那些五六十岁、三四十岁的人:「你的孩子在干嘛?我的侄子在干嘛?我的实习生在干嘛?」他们其实根本搞不懂。但如果你真的去办公室里问问这些年轻人,你们平时在加密领域做什么?至少有一半的人会告诉你,他们在炒 meme 币。" U" _2 L7 Q; L! q; ?! i  }

; x! L2 h/ u2 k4 M所以我觉得是时候换个视角了:这可能已经不是单纯的「meme 币现象」,而是更大的文化转向。( K( g/ B' w+ q: j- t/ s4 }% K
0 I2 r/ z5 w5 S: x, e
我们当时去找 Andreessen,他们拒绝了,不感兴趣,理由就是「meme 币没价值」。但讽刺的是,你再看看一些所谓的热门项目,比如 Story Protocol——在我看来,这简直是我见过的最大骗局。我真的目瞪口呆,完全没法相信。
5 X4 v' G; F+ p! l: I
# j, T" t  m3 M( ~但就是这样一个东西,现在却被包装成「最受追捧的项目」,有一大堆所谓的顶级投资人站台,什么 a16z、Horowitz 之类的,结果完全就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抢钱」。& j3 T3 F( w8 j# o4 j$ @( p- {

) D$ F" F! R- w- z我真的、非常强烈地厌恶加密行业里这一点,一些人做出产品,却假装它们是什么颠覆性的东西,假装能改变世界,假装能吸引上百万用户,结果根本没人用。) S- e/ F" g) i6 e/ w. a
4 ]; D+ F2 i4 \  L: g
其实就是几个有钱人凑在一起,把钱砸进去,把代币炒高,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市场操纵、欺诈等各种恶劣行为,然后再系统性地把钱从散户手里榨出来,从那些想进场的普通人、年轻人手里收割。, k. t4 V. J( h1 W" h- J
, U6 l. `" y# R2 k* b
这正好说明了为什么 Pump 会成功。为什么人们愿意用 Pump?为什么大家愿意拿着有趣的图片代币去交易?就是因为他们对其他一切都已经彻底失望了——那些东西简直就是垃圾。2 m2 g7 F* Z  y6 X/ ^

5 o/ B: v' t* `这种情况让我很震惊。因为在 Pump 上买任何一个币,你不会被欺骗,你知道它是什么,就是一个币,纯粹是图个乐。而不像某些项目,打着「星际互通」之类的疯狂概念,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骗局。可怕的是,人们还会被这些光鲜的叙事吸引,比如「互操作性」「零知识证明」。但你认识谁真正用过 ZKSync 吗?对我来说,这实在太可怕了。
- G2 b3 e/ L; G# \% ]$ a8 a( p; h. K/ Y
这种骗局在行业里已经持续好多年了。他们打着要「改变世界」的口号,忽悠社区成员和投资者去买这些代币,结果呢?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用户在使用他们的产品。那你能责怪人们去交易 Pump 上的代币吗?本质上,他们买 ZKSync 和买一个 Pump 币,其实是一样的。$ ^( }* r# U0 Q
8 N# e; w( q) b
而且事实是,如果这些 Pump 币足够大、项目足够赚钱,他们同样可以做出产品,和所谓的基础设施项目没什么本质区别。所谓的「我们一起相信这个会登月」,和「我们一起相信这个会创造一个新的互操作链」,本质上都是圈钱的口号。区别只是后者会附带一堆奇怪的锁仓条款、阴暗复杂的金融工程,从零售用户手里把钱转到 VC 的口袋里。
' D' U% k1 o$ W8 Y  u) R1 U* ?! @2 v1 \
然后你就看到那些大机构投资人跑出来,满口都是「金融的未来」,结果他们真正做的事情只是靠收割去买豪宅,把负担甩给了真正推动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在我看来,真正创造有趣东西的是 20 到 30 岁的这一代。
, J! M- Q6 h/ n$ E0 t: h
- s( x) S' P+ H8 a1 y我觉得如果我们退一步来看——抱歉我又有点跑题了——但如果从全球角度看,其实过去二十年里并没有什么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出现。6 W& `3 |; w( M; ^/ m, k
' x+ M6 Z) |! Q7 a
上一次真正改变一代人的产品,大概是 Facebook 那类的东西,它确实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当然,TikTok、比特币也算是很大的突破,还有 ChatGPT,你也可以说很厉害。但归根结底,它可能只是一个更好的谷歌。好吧,确实比这更先进一些,但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6 V0 y( e' [8 y- z, G& Q/ j! t4 k

7 x9 I7 T9 p) ^. L: V& J. N这是我觉得第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世界其实并没有发生那么多改变。你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这其实挺吓人的。接下来你再问,年轻的创业者和人才都在哪里?要么是在做各种 AI 包装类的应用(所谓的 ChatGPT 套壳),要么就是在加密领域。
: s4 l6 h$ t% V. V# @
# a4 f8 U  {* {) H这也是为什么我最终走进加密领域的原因之一——因为我认识的那些 25 岁以下、甚至 22 岁以下的年轻人,那些我相信未来会改变世界的人,要么在做加密,要么在做 AI。而我几乎可以肯定,AI 很大程度上是被炒作的。正因如此,加密才更让我觉得真实。! y1 h0 Q! v* }& t
; m* P1 Z% O' P$ v
这也改变了我看世界的方式。你回头去看当年的硅谷,像埃隆·马斯克、彼得·蒂尔,还有一批硅谷创业者,他们二十年前在干什么?其实和我们今天做的事情一样。他们当年在炒股票,在炒互联网泡沫里的概念股,在不断讲故事、拉盘,就像今天的「发币」。可是你把时间轴拉长 25 年、30 年,这些人做的公司却成了真正改变世界、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
! |% U+ N0 X3 t+ u5 l* |3 k# T
( K0 p8 G' n% [/ G$ X# [- _3 K' O  [还有一点我想补充,我见过的一些最成功、最有钱的人,他们花大量时间和年轻人待在一起。这并不是怪异的事,而是他们知道未来的人才在哪儿。如果你想知道未来 20、30 年世界会往哪里走,你必须去看看现在年轻人都在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Alpha」。
. f  w* Q1 U$ E, k- V
8 F% ]$ `& A3 b* yDelphi Digital:没错,我完全认同,这里面确实有很多值得展开的点。过去两三年,我跟一些「圈外」的朋友聊天时,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哪怕我告诉他们:「只要长期持有一篮子比特币、以太坊、Solana 这些头部资产,长期来看一定会涨」,他们给我的反馈往往是:「可是比特币已经错过了一百倍的涨幅啊。」——即便他们也相信比特币的长期价值。
3 I6 {  |2 R; T0 o+ ]7 l
8 C# X' Z: N- E/ ^/ l/ YNoah:人们总是想着「再翻十倍」,可你怎么可能撑得住一个十倍?这是不可能的,对吧?我觉得每一代人都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一个全新的金融舞台。比如说,你们可能比我年长十来岁,在加密领域做得很成功。但当初你们为什么进入加密,而不是留在传统金融?因为上一代「婴儿潮」人群已经靠炒作苹果股票之类的资产赚得盆满钵满了。等他们把这些资产的市值炒到一个非洲国家那么大时,那你还能怎么办?你只能去寻找下一层新的东西。于是,比特币、以太坊、Polkadot、Cardano 等等被推高,这让 25~35 岁的人在几年前发了财。
. i$ y6 K$ \( ~8 F: c% E+ d8 |4 z0 o  t5 X& F' K% Z
可现在,当这些资产都在极高的估值水平交易时,你又得创造一些新的东西,让年轻人也能有机会「上车」。回顾历史,这个规律从未改变。上世纪 80 年代,投行是「造富」的舞台;后来轮到互联网,所有人都涌向那里,造就了那个时代的巨头;再后来就是加密,如今则是 AI。
" Z+ k/ M: D6 w; d2 f+ N! i, L1 n" T: H% I) Q6 T
一切其实就是「换皮」,今天你看到的,跟 20 年前的循环没有本质区别。仔细想想,这挺吓人的,因为这反映了人性的本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模式。炒作我的 AI 股票和当年炒作 pets.com,有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同样的垃圾,只不过换了个时代的外衣。
6 i5 D- c# Q$ t: G; I% k# z! `; z6 x% {/ X
Delphi Digital:有意思的是,你知道我们最初做 Delphi 时是一个基本面研究机构,所以我对 meme 确实上手很晚,中间还走了不少弯路。后来我们的一个好朋友、Delphi 的 Anson,算是第一个把这套逻辑完整讲清楚的人。他的观点是,老一代人买彩票,中奖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可彩票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Z 世代玩的是「meme 币彩票」。不同的是,他们通过融入文化、刷 TikTok、捕捉潮流,可以把胜率从百万分之一提高到千分之一。这就是 meme 币的本质——一种更贴近文化的「彩票」。
% P- \! y2 C$ A
5 n: M. G$ z( v/ w& dNoah:对,而且加密里的赔率要比世界上其他地方好得多,这不是空话,而是有原因的。因为越来越多人涌进来,这个行业天然地吸引了他们。说到底,这几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你还能靠自己拼出来的地方。6 o) f. I, g7 S  H* e/ r
& k% w  z/ O2 r! V9 P  C3 u
在其他行业,一切都被高度固化了。比如我有些同龄的高中同学,现在在投行工作,但他们的生活就像奴隶一样,要熬到 40 岁还在为股东价值打工。这很糟糕。  a8 r+ g# C8 P5 Y$ e5 O3 h* O+ E' N

9 o- ~% A% w% h& V9 T# R而加密之所以吸引人,表面上是去中心化的叙事,但我认为更深层的原因是:、它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为自己创造一些不同的东西,真正做出独特的价值。当然,大家可以给加密贴上各种「新标签」,比如「去中心化金融」等,但我觉得那大多是噪音。真正重要的是加密抓住了年轻一代的心。而这才是关键。因为现实就是——未来 20、30 年的世界,终究是由年轻一代去构建的。
$ }2 B/ L( F& `& s! B& V: k( ~, k* l. N# [' p4 B
未来 Pump.Fun 要做什么?
# E. Q( Q/ W0 o3 KDelphi Digital:现在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社交媒体不断强化一种观念,你没有其他出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去「DB」才能翻身。这种叙事让人们觉得这就是唯一的路径。回到接下来几个月的规划,直播将会是你们的一大重点吗?4 }; s- m4 G" L+ c; _
- C. c% U- S  m6 x
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你们直播功能的雏形时,很多人立刻联想到了一集《黑镜》,里面的人通过直播做各种极端的事来赚钱,比如拔掉自己的指甲。虽然你们的机制和那完全不一样,但这就是我最初想问的问题。并不是说你们会控制什么,而是你们会观察哪些内容受到欢迎,然后去支持这些想法。所以我很好奇,你们怎么看接下来几个月的发展?
/ e( E2 K) Q, T- P. b! E& B7 b
9 d: z* A5 I, D7 |. u# G4 A1 \3 eNoah:首先我想请所有在听的人先拿出手机,下载 Pump 的移动端应用,这是我希望你们做的第一件事。因为我们未来的所有重点,都会是「移动优先」。为什么要聚焦移动?原因很简单,每个人口袋里都有一部手机。) ~9 Y' F8 Q# ]6 ~5 R. _
' F5 p" T. O& r( w' G% _
如果我喜欢 TikTok,或者喜欢别的应用,那么在手机端分享起来会比桌面端简单得多。像一些纯桌面端的应用,比如 Polymarket,传播起来就更难。但如果是移动端,就能更容易实现病毒式传播。而我说的「病毒式」,不是 200 万用户,不是 500 万用户,而是十亿级用户。& k$ ^$ n9 T4 d5 K7 b

+ A1 R' S2 E6 J* o# ?3 ?0 @% c3 Q软件的好处就是哪怕很小的改动,比如让分享率提升 5%,都可能带来数以亿计用户的变化。所以我们会坚定地走移动优先路线,让产品更容易出圈。同时还要和社交媒体结合起来,让每一次互动、每一条帖子、每一笔交易都能被更多人看到,从而放大影响。# t5 |9 _4 r: j
1 A/ t& p. q" D1 ?! g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Pump 的收入已经相对稳定,用户留存也很强,这一点让我很有信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扩大市场?我们如何把它从「每天赚 200 万美元」的业务,变成「每天赚 2 亿美元」的业务?答案就是找到能更快驱动增长的东西。
. B( g6 X. A( N$ z$ \; a1 f3 I0 o5 [: k! W6 G' ^# d, N
Delphi Digital:我还挺好奇的。我们在 Crypto Twitter 上看到很多反馈,特别是在你们代币上线前后,大家觉得沟通不够。但最近我们也注意到你们有了明显的转变——埋头做事的同时,也开始主动沟通。比如你愿意来上这个播客,还想去上别的节目,这本身就是重要的一步。
+ N  `- ~. C% x4 m8 G$ @- }7 y2 o  m! z; \
那我想知道,对代币持有者以及更广泛的加密用户来说,他们可以从 Pump 和你们团队期待些什么?不论是短期的,还是到今年年底之前的规划?: J3 T  ?4 D- ^) b, y2 ]8 ?2 p

8 h5 K2 [# [4 e" L/ ^' t+ mNoah:好吧,说句实话,整个「Long」的情况本可以处理得好得多,那确实是我们的失误。但我们也从中吸取了教训,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来做这档播客的原因之一——我们正在大幅调整我们的沟通策略,这点非常重要。& X6 B" B  c6 V+ i* v+ i
( J3 O3 Z, h5 }& f( U) ]
我的 Twitter 私信是打开的,Alon 的 Twitter 私信也同样开放。如果你对我们未来的计划有疑问,完全可以直接来找我们。我保证会抽时间和你聊,无论你是有想法还是有解决方案,直接私信我,我会解释我们的思路和方向。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责任。你去看那些大公司,比如 Robinhood,他们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不断把愿景传递给全世界,而我们现在也需要做的就是这一点。
0 k# Q6 c5 l. Z- {4 d+ I8 x1 t. I) ?7 i# N; T' f3 M3 a8 U
即使是现在,我也希望听到这期播客的人能感受到一些不同的视角,看看我和 Alon 在思考上可能有什么差别。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归根到底,这就是更坦诚的沟通。另外,我不确定之前有没有提过,但这其实是一个两部分的播客系列,这是第一部分,主要聊加密相关的未来;接下来还会有第二部分,重点放在如何真正走向主流。
/ e* s+ H+ Y  b7 v3 a9 I/ k3 \8 l: w+ x0 m

; v& }. ^* L" `6 Q$ H, Z
5 b$ a- E% u) Q3 [" [: j0 G
; Y5 B. t6 A. r+ `
作者: 22301    时间: 2025-9-13 11:21
新高倒也是很牛逼的东西啦。
作者: whywhy    时间: 2025-9-13 12:00
Pump.Fun又玩疯了,这波上线可不是闹着玩的
作者: 垂钓园    时间: 2025-9-13 13:51
Pump.Fun 这波发展确实有点疯狂,看来他们还有很多料
作者: 右耳    时间: 2025-9-13 13:58
Pump.Fun这波火走得挺深啊
作者: rainwang    时间: 2025-9-13 15:58
事后说原因,纯粹的是马后炮啊
作者: 舞出精彩    时间: 2025-9-13 17:02
先是可以在看好的一些原因了
作者: g9527    时间: 2025-9-13 21:44
这波上Upbit算是给老铁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啊
作者: 爱美的女人    时间: 2025-9-13 21:56
背后原因的时候是有的看呀




欢迎光临 优惠论坛 (http://tcelue.ooo/)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