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论坛
标题:
如果曼联真签了莱万多夫斯基,谁离队可能性更大?该如何搭配锋线?
[打印本页]
作者:
千与千寻
时间:
2012-12-29 10:02
标题:
如果曼联真签了莱万多夫斯基,谁离队可能性更大?该如何搭配锋线?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 于 2012-12-29 11:47 编辑
g8 U7 G9 C& r1 x) F% D p
& j# ] ]1 P# u) D! Q
近日新浪一直报道曼联明夏要签约波兰前锋莱万多夫斯基的新闻。目前最新的消息是莱万多夫斯基已经在5年八万周薪的合约上签字。一旦他要来到曼联,意味着必须有人离开。因为曼联锋线的高薪会阻碍格雷泽家族还债计划不说,还会打破队内平衡。那大家觉得谁的离队可能性比较大?个人觉得以前爆出的小豌豆离队可能性最大。以他现在的抢眼表现,怎么能甘心做替补?还有维尔贝克不太可能,毕竟他的户口本太稀罕了,曼联好久没有曼彻斯特人为其效力了。而如果莱万多夫斯基到来,那锋线又会如何搭配?鲁尼这辈子回不到前锋的位置上去了?
作者:
Terrance
时间:
2012-12-29 10:56
好象还没放出正式新闻
作者:
ivan
时间:
2012-12-29 11:02
纳尼我看是走定的了。。鲁尼应该会做影子前锋
作者:
千与千寻
时间:
2012-12-29 11:02
回复
3#
ivan
2 a* N# K6 W# `8 i, _! v
" F' `5 ?& b# H! ~9 H
赞同。。。
作者:
cwj88
时间:
2012-12-29 11:03
范爷吧。最老他了
作者:
lazio321
时间:
2012-12-29 11:06
纳不传卖了,莱万多夫斯基可能来不了
作者:
千与千寻
时间:
2012-12-29 11:08
回复
6#
lazio321
" C" W' e( v" x/ x9 q
8 `$ C) }+ r9 o% A: z [% C
求真相???
作者:
千与千寻
时间:
2012-12-29 11:09
回复
5#
cwj88
- {" O, n2 |' n6 v2 {9 u5 O- _9 }! t
' s, z" G6 D5 z, H
( b# J6 d$ p' } f# Y- V" K6 v9 a
准了准了:lol
作者:
cwj88
时间:
2012-12-29 11:11
回复
8#
千与千寻
, V# l! F, T0 J
3 ?4 k* f( X) c; }; e7 k
( I/ X- h$ ?3 V6 B9 c8 |
那个什么基不会来的。你这个假设不成立的;P
作者:
千与千寻
时间:
2012-12-29 11:12
回复
9#
cwj88
$ j/ V* K6 Y/ S6 Q
* R' r: ^9 X. }5 w* v/ N
! e3 \8 H# n- n* r6 K B' u
来碗豆腐司机,曼联打算0-0-10的阵容;P
作者:
cwj88
时间:
2012-12-29 11:14
回复
10#
千与千寻
$ i, @4 G6 p/ e$ V0 ~ T ?. x
. z0 ~8 B/ ]1 Y7 L" \" f; s
$ R+ e/ @+ a: I+ ~% e
中后场才是曼联要解决的。费老大他知道的。前几天我还跟他通过电话
作者:
千与千寻
时间:
2012-12-29 11:21
回复
11#
cwj88
b, h u7 T2 b* v( T
: T. V! X+ I( S8 w9 C7 J
; T! a: o) n6 d9 F- w1 B8 t
鲁小胖改踢中场:lol
作者:
cwj88
时间:
2012-12-29 11:22
回复
12#
千与千寻
4 L2 Q' R2 t/ U3 ^5 `8 `* `
& P( L" _. e7 {4 [+ w+ b( O
: j: S3 j. y8 I7 s8 w3 ?
你是主教练吗?我第一个不同意
作者:
飞天猫
时间:
2012-12-29 15:00
我觉得最后应该不会买的哦
作者:
凌志
时间:
2012-12-29 18:16
小豌豆毕竟只是替补,离开也是有可能的。
作者:
caoch
时间:
2012-12-29 18:41
就算走也是这赛季结束后的事,司机来了黑珍珠位置就危险了
作者:
liuowen773
时间:
2012-12-29 18:50
传说C罗也要来,曼联不是又要爆发了》?
作者:
现实
时间:
2012-12-29 20:10
莱万多夫斯基估计是来不了
作者:
有一天
时间:
2012-12-29 21:51
爵爷现在要让小胖当核心,那俩老家伙指不定哪天就退役了.
作者:
wangaike
时间:
2012-12-30 04:49
鲁尼胖了 已经跑不动了
欢迎光临 优惠论坛 (http://tcelue.ooo/)
Powered by Discuz! X3.1